美学¶
第一讲 美学是:为什么与是什么¶
美学为何¶
- 美学:对审美现象的反思
- 美学:对审美规律的探索
-
美学:对审美文化的分析
- 赛博朋克有哪些美学元素?
-
Cyberpunk
- cybernetics:控制论,科学控制论。
- punk:发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的反文化潮流。
- 反乌托邦主义,对科技带来的未来社会的颠覆式想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
-
观点一:研究美及美的规律(柏拉图)
- 追问:美是什么(美本身)
- 而非:什么是美(具有美的特征的对象)
-
观点二:美的研究对象是艺术(黑格尔)
- 美学即艺术哲学
-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精神属性的艺术作品,而非自然对象。
-
观点三:美学研究美感经验
- 审美经验(经验)
- 审美心理(心理学)
-
观点四: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当今主流)
- 「美学」是人把握世界的第三种方式
- (其他两种是「认识论」和「伦理学」)
第四讲 美学本体论¶
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
康德(1724~1804)
- 一生未婚,从未出过德国柯尼斯堡
- 及其严谨、自律、克制
-
1781 《纯粹理性批判》
- 57岁发表第一本重要著作,奠定哲学史地位之作
- 研究「认知论」:(「知」或「真」)
- 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
1788 《实践理性批判》
- 研究「伦理学」(「意」或「善」)
-
1790《判断力批判》
- 研究「美学」(「情」或「美」)
-
审美判读的四个契机或关键
-
1、无利害而生愉悦
- 美感:无功利
- 快感:功利
-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
「无概念」
- 在形成概念之前,就觉得美。
- 一旦形成概念,就落入「认识论」的范畴
-
「普遍性」
- 寻求一种无功利的普遍性
-
-
狄德罗:美在关系?¶
-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哲学探讨》
-
「狄德罗效应」
-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
-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升级。
- 他发现 “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写成《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 200年后,美国哈佛经济学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提出:“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
- 也就有了现在的「消费主义陷阱」:不是你在买东西,是那个东西在定义你、建构你。
-
美的分类
- 客观的美:事物本身的某些因素
-
主观的美
- 真实的美(本身、很少)
- 见到的美(比较、现代心理学证明:人是比较的动物,人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
因此得出:美在关系。
- 一个事物美不美,与它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很重要。
- 比如,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
第八讲 审美建构论¶
副标题:审美意识形态¶
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 1946年 加缪 首次提出「意识形态的终结」概念
-
1954 雷蒙-阿隆 《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 人们基本上不再去讨论什么民族主义、什么自由主义、什么社会主义。
-
1960 丹尼尔-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
- 随着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论战已经结束,人们不再会有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
1989 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
-
1990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提出「文明的冲突论」,文明冲突以及取代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要冲突。
意识形态终结了吗?为什么¶
-
1、宏大叙事的消解
- 普通人不再谈论任何「宏大叙事」,只谈论「快感」。
- 「宏大叙事」: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人文精神、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 「快感」:能让人产生愉悦的东西,购物、金钱、旅游、音乐、电影、游戏
-
2、察觉到虚假意识的欺骗性
- 当讨论什么是真理时,其背后的价值观的显现;
- 人们已经厌倦了各看到种价值观,其实出于各种目的,同时很容易戳破意识形态背后的虚假性。
- 因此,不再相信意识形态有操控自己的可能性,所以不再相信那些宏大的概念。
- 觉得宏大的概念没什么意义,不如「快感」来的实在。
-
3、「意识形态终结」:是冷战思维的结果
- 美苏冷战结果:社会主义败,资本主义胜。
- 不在谈论意识形态,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的辩护」。
-
4、「意识形态终结」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隐性的意的形态」
- 意识形态并未终结,只是以一种更隐蔽、难以察觉的方式存在着。
- 比如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买即快乐,你在快乐的同时被操控;操控你不再是通过一种压榨的方式,而是让你心甘情愿接受操控。
齐泽克:犬儒主义意识形态¶
- 犬儒:不在信奉、讨论任何意识形态。知而不行,反卷、佛系。
- 所以,提倡我们仍需要马克思主义。
你所坚信的一切,其实都是意识形态。¶
第十讲 审美构建论¶
副标题: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批判¶
马尔库塞¶
- 《单向度的人》
-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从社会问题切入,从审美问题救赎。
- 1、总体性的变化,社会趋向稳定。
-
2、稳定的背后,物化的新形式
- 表面上工人阶级更加富裕,但事实上工人阶级异化(受物的支配)更深了。
- 进入物化的新时代
-
3、阶级意识的改变,提出新感性
- 无产阶级已经不能作为阶级斗争的动力;
- 传统的阶级意识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阶级意识:「新感性」。
-
4、延伸到艺术领域,提倡否定总体性的艺术形式
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 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 -> 经济大幅发展 -> 物质丰裕社会 -> 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
- 结果:蓝领工人白领化、福利国家等
- 发达工业社会 -> 进入一个单向度社会 -> 产生单向度的意识形态 -> 单向度人。
- 所谓「单向度」:只有认同没批判;「单向度的人」:失去了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的人。
- 马尔库塞强调:这样的社会看上去民主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温柔的方式,让人丧失了反抗的意志。
《单向度的人》¶
- 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游览同样的娱乐场所,如果打字员打扮得象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花枝招展,如果黑人挣到了一辆卡德拉牌汽车,如果他们都读同样的报纸,那么这种同化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那些用来维护现存制度的需求,和满足在何种程度上被下层人民所分享。
- 马尔库塞批评“发达工业社会”为民众提供虚「假需求」,借由大众传媒、广告、工业管理和当代各种思维模式将个人整合入当今由生产和消费所主导的社会当中。
-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收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依旧是奴隶。」
- 「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又有服从,也不是有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