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哲学与观念篇

观念真实世界

观念真实的特征

  • 始于生存 (的需要)
  • 反向塑造 (生存的形态)
  • 因信生有
  • 持续异化
  • “意义魔法”

拉康的镜像世界

  • 想象界 (伪自我)

    • 自我之镜:最初的自我意识,将镜中影像归属于己。
    • 他人之镜: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
  • 象征界 (赝主体)

    • 语言符号之镜:象征界是语言交流所构成的意义世界。
    • 象征物成为从现地解放出来的“词语”,词语是以不在场 (远隐) 组成的在场。
    • 词语作为中介物,创造出了象征物的“概念的永恒性”。
    • 因此,是词语世界创造出了事物的世界
    • 能指形成了一张网,它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即本质上是象征性的世界。
  • 实相界 (不可能存在之真)

    • 苹果,是反射入眼的波长,是触碰后产生的神经元信号;所以,苹果的本体究是什么?
    • 我们永远无法触及和认识到事物的本体。
    • 本体是什么?

      • 巴门尼德:创造万物的一。
      • 康德:彼岸不可知的物自体。
      • 柏拉图:洞穴外给我们投下幻想的理念。
      • 拉康:永远不可能触及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的实相性。
  • 三者关系

    • 象征界:符号的世界;是人造规则执行的场所,bug 很多。
    • 想象界:象征界的补丁;缝合符号语言与所指的不一致性。
    • 实相界:大写的物 & 象征化捕捉不到的对象a

西方实用主义

  • 唯心论:真理内在于信念,信念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实效性。
  • 自然进化的阶段

    • 无生物阶段(原因与结果)
    • 生物阶段(刺激与反应/原始经验)
    • 心智阶段(手段与效验/高级经验)
  • 人类的智慧都是基于对原始经验的加工,永远无法超越原始经验本身;我们作为一个存在者永远困在感官禁闭之中。

  • 通过手段和效验不断优化经验,扩大能指之网。

东方佛说

  • 诸法无我,缘起性空

    • 《金刚经》三句义: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
    • 我们眼前看到的世界,不是真世界,所以才称做世界。是缘起性空。
  • 彼佛教我 闻思修,入三摩地。

  • 四圣谛 (苦集灭道)

    • 一切皆苦(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 苦从何来(集)
    • 如何灭苦(灭)
    • 修行之道(道)

哲学与科学

科学主义

  • 科学弑父夺权

    • 哲学

      • 哲学是科学的前身
      • 追问终极和反思自身
    • 科学

      • 从伽利略开始,数学和实验成为了追问和反思的关键手段;
      • 数学是精准的语言,实验是可以排除了变量的可重复的确定性行为。
    • 脱胎于哲学,转身把哲学逼到了墙角,成为了新的万学之王。

    • 17世纪牛顿三定律:机械论宇宙观,万物法则。
    • 20世纪量子力学:世界并不如钟表般清晰、确定,而是混沌的、不确定的。
    • 科学时代的哲学定义

      • 罗素说:「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存在,它和神学一样,思考那些确切知识所不能认识的事物,又和科学一样,是诉诸理性而不是诉诸权威和教条的。所有确切知识,都是科学,所有权威教条,都是神学,中间那片无人区,就是哲学的领地」。
  • 哲学还魂索命

    • 科学主义的矛与盾

      • (盾)可证伪性:「可证伪才是科学的。」
      • (矛)无限进步论:「所有的恶都是知识不足导致的。」
    • 费耶阿本德:反对科学主义

      • 科学主义,即对科学的宗教般的信仰。不反对科学,反对的是科学主义。
      • 《反对方法》

        • 认为科学 能够并且应当按照固定的普适法则 进行的思想,既不切实际,又是有害的。
        • 不切实际,是因为它把人的才智和鼓励或引起才智发展的环境看得太简单了。
        • 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加强这些法则的努力必定以牺牲我们的人性为代价来提高职业的条件。
      • 「一切现有的科学哲学,无论唯理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都是理性的。然而,“世界是未知实体”,所以,“我们的选择必须保持开放”,切不可用某种科学哲学来 “作茧自缚”。」

    • 波普尔:批判可证伪性

      • 可证伪性当做金科玉律,科学就无法进步了;
      • 要么证伪的能力是滞后的,要么根本无从证伪,因为在绝对意义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客观中立的经验能公允地评判一个理论。
    • 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

      • 可证伪性说白了是经验和理论的对决,事实上,不存在这种对决,只有理论和理论的对决。
      • 新理论只有在能全面兼容旧理论的同时能对更多的新事实予以解释时,这个新理论才能证伪旧理论。
  • 反对派存在的权力

    •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人们控制自然的科学方法,结果为人对人的统治提供了概念和工具。在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的过程中,剥夺了「人的」独立思想、自主性以及“反对派”存在的权利。」
    • 批评传统、质疑精神是哲科传统最宝贵的品质,但质疑自身和质疑对方同样重要。
  • 高维世界的裂缝

    • 真实的世界是透过例外、反常、问题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它们是 高维空间的裂缝 ,是我们心智成长的关键。
    • 当下的心智处理不了的的例外、反常,显现为「问题」被你所凝视。

      • 1)把它们看成一堆麻烦,因为和你当下自洽的世界观发生了冲突,所以回避它的存在,继续你自洽的生活。
      • 2)把它当成是一个途径,你可以追问裂缝背后的存在和秩序。这种好奇心可能会使你在不经意间推倒次元壁,进入另外一个维度的世界,随着我们知识面的拓宽、心智的成长、觉知的敏锐,原来的例外、反常、问题就变成了惯常、寻常的现象,新的反常、例外会出现。
      • 前者永远在原地砌墙,后者永远在寻找新边疆。

理性、科学的界限

  • 你死后世界还存在吗?

    • 心外无物的终极推演
    • 问题升级:世界上所有能理解三维空间的生物都消失了,三维空间还存在吗?
    • 「时空」

      • 康德:物自体不可知,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先天规定性;
      • 「时空」观念是我们先天归纳出来、刻在心智里面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时间上的相继和空间上的相聚。
    • 人的终极局限性

      •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 「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 「时空观」颠覆史

    • 科学的进步史就是一部 时空观 的颠覆史。
    • 自然时空观

      • 亚里士多德时期,世界是各种空间的组合,每个空间有各自的规律(位置连续统);
      • 反常:行星位移,天体惯性
    • 绝对时空观

      • 牛顿时代,空间就是绝对均匀统一的存在;
      • 反常:光行差,以太漂移
    • 相对时空观

      • 爱因斯坦,相对时空;
      • 反常:光的波粒二象行,黑体辐射
    • 量子时空观

      • 量子力学,混沌时空。
      • 反常:量子纠缠,测不准原理
    • 弦、膜理论

  • 物演通论

    • 核心理论

      • 「主体的 感应性能 呈现某种 『突破天然限度』 的递进趋势,这表明它正在逐步趋近于 『失存』 ……由于主体自身的 存在度 下降从而导致其 『感应属性增强』 、主观性增大,而 主观性增大 使 对象 的客观性越发遭到 遮蔽和扭曲 。」
    • 「背景」与「对象」

      • 背景 提前决定了一个话题的 边界和价值取向
      • 有效的讨论和沟通,会对背景进行必要交代和澄清;但 「主体背景」 很难澄清。
      • 「我们是人」是最顽固的「主体背景」,因其难被意识到;所以很多犀利的洞见,都是 超越「人」这个主体背景 之后才能产生的。
      •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不以人本位写史,而是把 人还原成物种 去写史,所以才有农业即小麦驯化了人类的洞见;
      • 马克思理解社会,不是人本位,而是 生产力本位 ,才会得出物化的概念;
      • 哈贝马斯理解社会,就是不是人本位,而是 主体间本位 ,才会得出交往理性的概念。
    • 「存在者与存在条件」

      • 几乎清空所有背景,只留下一个最底层的框架「存在条件」来处理对象「存在者」。
      • 存在者定义:「你只要不是『无』,你就不能无条件、无规定地接受外来的影响。」
      • 跨学科大尺度的结构主义,解释130亿年从粒子到人类所有存在物的生存繁衍规律。
  • 「感应」

    • 存在者如何利用存在条件维持自己的存在呢?靠 感应 。感是确认,应是占有。
    • 基本物质 -> (感应) -> 简单条件
    • 低等生命 -> (感性直观) -> 复杂条件
    • 高等生命 -> (知性判断) -> 更复杂条件
    • 智慧生命 -> (理性推理) -> 最复杂条件
    • 人类对象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本能的感性的直观、知性的判断 已不足以处理这些对象了,便发展出了 「理性」(推理) ;理性使得人类可以脱离对象的进行纯逻辑推演,掌握了可怕的 「抽象」思维 的能力;批量处理世界,甚至虚构世界,达到逻辑自洽。
    • 越高级的物种感应能力越来越强,但存在度却变得越来越低;越基础越稳定,越高级越动荡。
    • 所以,存在度和感应度成反比,因为存在度越低的存在者,需要更强的感应能力来代为补偿,维持其存在性。这就是 递弱代偿原理
  • 递弱代偿

    • Ts = Ed + Cd

    x

    • 人类是存在度最低、代偿能力最强的存在者,脱实入虚的抽象能力为人类创造了一系列的像语言、文字、货币这样的义肢和外脑。
    • 越高级的感应形式,失真度越高。
    • 「为什么我们总是能观测到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

      • 「现象」是什么?现象是对象「可感属性」的观念状态。
      • 反常的现象就是被感应到的错动、错位的观念。
      • 所以问变成了「为什么存在者总是感应到某种错位?」
      • 为什么理性思维会导致错位?不是它导致错位, 而是理性思维,作为高级的感应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 理性的人通过抽象远离本体,导致现象和本质的分离是理性的副产品 ,因为人自身存在过于动荡失稳。
  • 理性的限度

    • 理性系统与科学

      • 所有的理性思考都起源于一个基本的思维动作:抽象化。
      • 1)通过观察和体验,归纳成抽象对象之后再进行推理;
      • 2)数学依靠测量,为抽象赋予了值;
      • 3)基于公理推出定理,基于定理推出确定性的「关系系统」,使抽象的值可以被准确地计算
      • 4)数学语言符号和数理逻辑确保了长程推理不失真,构建严谨且普适的理论,加上严格的实验检验,形成闭环。
      • 科学是理性系统「追问-测量-处理-预测-验证-再修正」的产物;
      • 科学 = 哲学追问+数学表达+实证检验。
    • 观测的极限

      • 量子力学解释了一部分反常,也带来更多更诡异的反常;为了让这些反常自洽,弦理论出现。
      • 而人类遭遇观测的极限,无法测量更微观的数据,观测技术制约理论。
    • 「存在者的天然约束」

      • 处理「自然」对象尚可,但当要处理「精神」和「社会」对象,最终会进入自我指涉的悖论模式。
      • 原因:我们在提出一个理论时,总会忘了我们是人,一个被约束和规定的存在者;理论可以通达无限,但人永远是主观的,「无限」也是主观的「无限」。
  • 再答:你死后世界还存在吗?

    • 逻辑上,不存在。物自体还是在,不可知其模样。
    • 一个粒子有速度吗?它可能非静非动,如芝诺之箭。
    • 它有大小吗?可能非大非小,像须弥山也像一粒尘埃。
    • 爱因斯坦:「我们这种相信物理学的人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只是一种持久顽固的幻觉。」

齐泽克

三种愚蠢

  • 不懂规矩 (Idiot)

    • 不懂人之常情(逻辑实证主义者)
    • 皇帝的新装
  • 墨守规矩 (Moron)

    • 墨守成规,太讲规矩(文科知识分子)
  • 不讲规矩 (Imbecile)

    • 察觉规矩本身的漏洞,玩弄规矩(哲学家)
    • 奥地利士兵玩弄语言,不讲规矩。

      • 一战,Berlin 盟军德国士兵:“situation is serious but not catastrophic”
      • Vienna 奥地利士兵:“situation is catastrophic but not serious”。(已经血崩,但没事儿。)
    • 晚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语言的一致性有没有最终及的保障?

    • 揭示了符号系统(symbolic order) 和语言规则本身具有不一致性,内部是断裂的。

意识形态的起作用的底层原理《Less than Nothing》

  • 伽利略的日心说,被宗教所迫承认地球静止不动。一语双关:“but it still moves”

    • 1)不管如何否认,地球仍在动。
    • 2)即使是虚构,传言仍在流转,被当“真”。虚构已经产生现实的影响。
    • 假的东西,可以起到真的作用。
  •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 没人把金钱看作神圣,但一直鼓吹拜金主义。
    • 人们不是被资本主义洗脑,而是 自己不信,却愿意去设想有别人相信
    • 为了让别人昏睡,自己不得不假装昏睡。哪怕第一人称主观意识是“清醒”的,但仍会在行为上服从金钱至上。
    • 虚构改变现实,这才是意识形态的机制。
  • 总结

    • 意识形态不是洗脑,也不是靠说一万遍谎言来掩盖真相。
    • 双方都以为对方相信,相互以为对方是蠢的,结局都是蠢的,都被这套机制所俘获。
    • 现代意识形态起作用的原理:是让你去设想别人会相信这个故事,所以我也要假装相信这个故事。
    • 只要你从表面上服从或配合这套规则,其实你的第一人称已经被这个意识形态机制锁俘获;此时,你清不清醒不重要,你已经逃不开这个机制;你的外表已经呈现该意识形态的景观。
    • 因此, 意识形态主宰的模式是以景观的方式,而非以第一人称信念的方式来主宰。
    • 虚构的东西,可以产生现实的影响;虚构本身是有现实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