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哲学与认知篇

x

观念 & 心智

观念如何产生?

  • 有限理性 -> 心智模型 -> 观念差

心智模型

  • 概念

    • 定义

      • 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成的一种 知识单元
      • 通过抽象化的方式对一群事物提取共有特征而形成的一种 思维单位
      • 康德:对多个事物的共同点的 想象
      • 哲学:类、范畴、心智的基本单元。
    • 思维误区

      • 不是没逻辑,而是没概念。
      • 不是逻辑混乱,而是概念混淆。
    • 重要性

      • 分析概念是理解心智/改变心智最好的突破口。
      • 偷换概念,其实是 范畴滑动;通过对范畴的操纵,完成对心智的操纵。
    • 应用 Case:“你误以为你是你的职位。”

      • 职场的本位意识,即屁股决定脑袋。
  • 分层

    • 感知层

      • 物理信号 -> 生物信号
    • 认知层 (快系统)

      • 思维要素 -> 概念化 -> 符号化
    • 理性层 (慢系统)

      • 使用符号 -> 逻辑思辨
  • 对应《心智的模块性》

    • 感知器
    • 输入系统

      • 对心理表征进行编码
      • 提供中枢系统的操作范围
      • 范围特异性 & 信息封装性
    • 中枢系统

如何获得有效心智模型

  • 目标

    • 内容丰富 (普通大众、杠精):更多概念
    • 结构清晰 (精英):关系明确 & 定义精确
    • 运作灵活(超人):创造概念 & 超越范畴
  • 途径

    • 多元思维模型
    • 刻意练习

哲学家的遗产

思维的本能

  • 概念分析 与反思

    • 关于反思

      • 定义:对事物进行再思考,使人之为人。
      • 哲学家:普遍反思自觉
      • 正思,即用概念思考;反思,即思考概念本身。
      • 理性反思的终极表现形式就是概念分析。
      • 概念分析 是哲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哲学最重要的任务,它贯穿了整个哲学史。
    • 概念分析史

      • 古典时代(本体论时代)

        • 概念来自理念世界吗?
        • 唯实论 vs 唯名论
      • 启蒙时代(认识论时代)

        • 人类如何获得概念?
        • 理性论 vs 经验论
      • 近现代(语言学转向)

        • 概念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使用规则
        • 欧陆传统 & 英美分析哲学
    • 思维的基本元素

      • 坏概念:释义繁杂,所指含混
      • 好概念:释义简洁,所指精准
      • 概念:揭示 + 遮蔽

        • 狄尔泰:任何一种概念都无法穷尽这些个体性自我所具的内容。
        • 毋宁说,我们只能体验、理解和描述这种在他们那里直接给定的多样性。而且,即使他们在历史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断交织的过程,也是某种独特的、永远无法还原为概念的东西。
        • 齐泽克:每一个命名都是对自然界声音的压抑,自然是悲伤的。
    • 为什么概念分析?

      • 坏概念案例

        • 管理者是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行为达成目的的人。
        • 未揭示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本质区别,无法澄概念。
      • 理性的内涵

        • 用清晰的、稳定的概念去整理飘忽的、模糊的概念。
        • (因为反思概念的工具本身由概念构成)
      • 概念分析的价值

        • 好的概念分析产出 有效定义,有效定义描述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 最重要 的、决定性 的因素;使概念系统更 有序,思路更 清晰
        • 一个好概念,蕴含着 有效的关系、重要的关系、决定性的关系。
    • 如何概念分析?

      • 概念的作用:为万事万物划定范畴,使我们可以去讨论,思考它们。
      • 定义的定义 :定义是对概念所指范畴的一个 确切表述;基本原则是 属加种差(Genus and Difference)
  • 抽象建模 与抽象

    • 抽取共相,建立模型。
    • Case:雇员模型

      • 概念:解决问题的行动主体
      • 行动主体

        • 领导者:界定和提出问题的人;输入企业愿景,在愿景与现状的落差中寻找矛盾点、机会口,输出一个好问题。
        • 管理者:接收问题,输出可执行方案的人;输入模糊、无结构的问题,输出一个清晰的、有结构的解决方案。
        • 执行者:接收方案输出行动的人;需要更细分的专业能力。
      • 罗伯特·卡茨:价值回报递减,劳动强度递增。(概念技能 vs 技术技能)

  • 推理论证 与逻辑

  • 思想实验 与脑洞

结构化思维实践

  • 结构的定义:系统中各要素关系的总和。
  • 4P 模型:销售
  • 金字塔模型:写文章
  • SMART 模型:设定目标
  • SWOT 模型:规划战略

思维的基本线索

  • 1)辩证关系 是我们思维的基本任务
  • 2)人类用 概念模型 来完成辩证关系的任务。
  • 3)概念 是我们思维的基本单位;模型 是比概念大一级的思维单位,由特定的概念关系组成。
  • 4)思维之有效,在于概念系统揭示了人与对象之间、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
  • 5)思维之高效,在于人们将诸多概念抽象成了更一般、更基础的概念,揭示了更一般、更普适的关系。
  • 6)通过 建立模型,我们得以展现这些关系,看见背后的隐秘 结构
  • 7)总之,先反思,再构思。

遗产:收放自如的思考术

  • 缩放心智地图
  • 哲学训练,本质上是在强化我们“缩放”的能力。
  • 把书读厚 & 把书读薄

知识-认知-问题模型

启发性知识

  • 强解释力 + 常识 = 理解
  • 强解释力 + 反常识 = 启发
  • 弱解释力 + 常识 = 褊狭
  • 弱解释力 + 反常识 = 荒谬
  • 因此,启发能:强化理解,克服偏狭,理解荒谬。

知识-认知-问题模型

x

  • Who : 存在者 & 环境,即主体 & 世界。
  • 世界的构成:对象关系
  • 主体心智的基本认知规范

    • 概念化思维(分别心):处理对象
    • 因果律思维(因果观):处理关系
    • 概念和关系组成模型;心智通过 模型 来处理认知,故事 是模型的实例。
    • 用概念化分析对象,用因果律分析关系;分析的结果用来建模,有效的模型用以指导主体行动,即 知识
  • 知识论(Epistemology)

    • 分类

      • 分析对象 -> 对象知识 (物理学知识)
      • 处理关系 -> 命题知识 (数学知识)
      • 能力知识 (关于技术的知识) -> 行动
    • 对象和关系构成 命题,命题即我们对世界规律的总结;命题进一步形成 理论,理论指导如何与世界互动。

    • 模型与观察是否匹配?

      • 是 -> 理解
      • 否 -> 问题

        • 良构问题
        • 劣构问题

「无穷进步的循环」

  • 「认知」用概念化和因果律所构成的模型来理解世界;
  • 受限于认知规范和感官局限,没有完美的模型,所以「问题」总会出现;
  • 但新的「知识」永远能解决问题,这是「无限进步的循环」。
  • 量子物理学戴维·多伊奇《无穷的开始》:什么是知识?好解释。
  • 浮士德式世界观:新解释一定会带来新问题,但问题一定会被解决。

三位一体的混乱

  • 知识塑造认知,认知塑造问题,问题塑造知识;三者互为前提,在对前提追问中,必然产生混乱。
  • 有意识的人存在于世间,生命系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科学家:减墒,追求最大的有序;对于有意识的个体:整合,认知希望整合外部环境(世界)和内部环境(身体)。
  • 认知的核心矛盾:以分裂为手段来抵达 整合 的目标;这必然是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目标。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关于认知的方法

    • 正的方法:实质是讨论形而上学的 对象,即哲学研究的主题。
    • 负的方法:实质是不直接讨论形而上学的对象,只说它 不是什么,从而显示那 “某物” 的无从正面描述和分析的某些 本性
    • 正负方法相互补充,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应该 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若非终于负的方式,那它不能登上哲学高峰;若非始于正的方法,那便缺少对哲学来说最重要的 明晰思考

元问题(Meta-Problem)

问题的本质

  • 特性:问题在不同场域下有不同的本质。
  • 行动与目标互动的场域下,问题表现为 “落差”
  • 人与环境互动的场域,问题表现为 模型欠拟合
  • 人与自身互动的场域,问题是 系统悖论

问题的类型

  • 按目的分类:问题即落差

    • 恢复原状型
    • 追求理想型
    • 防范潜在型
  • 按模型结构:从良构到劣构问题

    • 运算问题(最良构)
    • 故事问题
    • 规则问题
    • 决策问题(良构与劣构的分水岭)
    • 策略问题
    • 政策问题
    • 设计问题
    • 两难问题(最劣构)
  • 按逻辑类型

    • 第一序问题
    • 第二序问题

问题的解决

  • 确定目标

    • 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确认目标 -> 发现矛盾 -> 形成方案 -> 评估效果。
    • 关键是 确定目标
  • 「目标」与「指标」

    • 目标,即系统理想的运行状态。
    • 误把指标当成目标,而追求指标,解决追求指标而导致的问题,落入「愚蠢的回路」。
    • 确定目标的前提是,理解系统,即系统产生指标的机制。
    • 解决复杂问题的本质是,理解系统之后,将「劣构」的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目标清晰、知识明确、易于操作的「良构」问题。
  • 学会解决问题

    • 《学会解决问题》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s):一个「问题图式」包含「概念结构」和「情境特征」。

    x

    • 新手解决问题时,更关注 情境因素,倾向于从现象中发现规律;
    • 高手,更关注 结构性因素,更注重从核心概念出发来解释现象,倾向于理论指导事件。
  • 用故事和模型处理外部世界

x

第二序改变

  • 内部的问题

    • 道理我都懂,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内部的问题,是所有外部问题的第一因。
    • 我们通过「故事」和「信念」把握内部世界。
  • 故事与信念

    • 所谓「故事」,指我们用心里语言构建起来的 「叙事自我」,我们通过「故事」来获得了一种自我掌控感。
    • 「信念」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里都确信无疑的观念。
    • 「故事」在内部世界通过「信念」连接。
  • 「群论」与「逻辑类型论」

    • 群 G 的特征

      • (1) 封闭性:若 a,b ∈ G,则存在唯一确定的 c,使得 a • b = c
      • (2) 结合律 成立,即对 G 中任意元素 a,b, c,都有 (a • b) • c = a • (b • c)
      • (3) 单位元 存在:存在 e ∈ G,对任意 a ∈ G,满足 a • e = e • a = a。 e 称为单位元,也称 幺元
      • (4) 逆元 存在:任意 a ∈ G,存在 b ∈ G, a • b = b • a = e(e 为单位元),则称 a 与 b 互为逆元素,简称逆元。 b 记作 a^-1;
    • 类比「信念群」

      • 一个信念群内, 我们永远无法得出非此信念群的结论 ,信念群内部自洽。
      • 子信念和对立信念会相互抵消,变成 恒等信念(幺元)
      • 子信念与恒等信念发生关系,都会 维持自身不变
    • 「逻辑类型论」

      • **凡涉及某集合全体者,必定不是该集合的一员。*
      • 「全体成员」即 种类,种类不能是成员。
  • 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 「群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思索一种变化,该变化可以在 某系统之内发生,但系统本身维持不变
    • 「逻辑类型理论」对于种类之内,也就是其成员之间发生的事,并不在意,但是这一理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 考虑成员和种类的关系,以及 由某一逻辑层次转到更高一个层次 所蕴涵的奇特改变。
    • 如果我们接受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这一基本区分,那么应该有两种不同的改变: 一种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另一种改变发生时,则改变了系统本身。 前一种为「第一序改变」,后一种改变为「第二序改变」,即改变之改变。
    • 第一序改变:一个人做噩梦,在梦里逃跑、跳崖、呼救、哭泣,但是他无法离开这个噩梦。
    • 第二序改变:他从梦中醒来。(梦境:象征我们的信念系统。)

    x

  • 破坏信念框架

    • 信念框架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巨大背景,存在于清醒时的每一时刻,统摄着我们的言行。
    • 反逻辑操作会造成信念框架无法处理的困惑,让信念框架暂时死机;认知得以介入,破坏原本平衡状态,第二续改变发生。

元知识 (Meta-Knowledge)

三个问题

  • 什么是知识?
  • 知识有效性的边界?
  • 如何知识管理?

「知识」观念史

  • 定义

    • 柏拉图:知识是一种 确证为真的信念 (Justified True Beliefs)
    • 知识论 (Epistemology) 中的 JTB 理论模型,源自柏拉图。
  • 一条主线: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 理性主义(唯实)

      • 柏拉图洞穴隐喻 「唯实论(实在论)」
      • 理念是实在的、它是万物共有的性质的共相,实在的物体是理念的影子;理念可以独立存在,理念是世界的本质。
      • 所谓共相,即抽象;经验实体是理念共相的摹本和分有(Participation)
      • 所以直观经验不可靠,只有理性反思能抵达真理。
    • 经验主义(唯名)

      • 亚里士多德 「唯名论(共相论)」
      • 先有功能和结构类似的实体,而后被抽象成一类,赋予其名字,即语言中的各种 “概念”。
      • 经验必先前置与理性,归纳先于演绎。
    • 后世的名实之争

      • 核心争议:共相(universal)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否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有形还是无形。
      • 语言符号学中概念的唯名与唯实(概念只是一个符号 VS 概念客观实在)
      • 社会学中的唯名论(行为主义),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
      • 宗教领域名实之争(上帝也是客观实在的 VS 否认“父、子、圣灵”三位一体)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 划定理性的边界,消除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
      • 纯粹的理念 世界(物自体)存在,但在彼岸,无法触及 & 不可知。
      • 纯粹的经验 不可靠,免不了被思想加工,被认知规范影响;归纳法无效 的困境:经验样品有限,休谟的黑天鹅,罗素的火鸡。
  • 两个节点:柏拉图 &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

符合论 & 逻辑实证主义

  • 真理符合论

    • 真理 是一种人类可以理解的 命题,这种命题必须能够 准确描述现实 世界的 运行状态
  • 逻辑实证主义

    • 理性的方法,澄清 经验的世界,我们终将得到确定性的知识,即 真理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 基本思路:先承认所有认知来自经验,通过理性逻辑对经验分解,再分解,直到得到无法分解、无需证实的基本经验单位,即 “观察陈述”或 “基础陈述”。
    • 石里克:为了发现一个 命题的意义,需要通过一连串的定义来转换该命题,直到命题中的词是 一些不能再被定义的词,它们定义只能被直接指出

黑格尔与维特根斯坦

  • 真理符合论的局限

    • 真理符合论的命题,最终会陷入 “当前时刻的唯我论“
    • 普特南《为什么理性不能自然化》:唯我论只有当他是真正唯我论时才是自洽的。
    • 所以问题出现:知识、命题、理论是有效的,但不知真的。
  • 真理融贯论

    • 真理是真的集合,是相互联系的陈述/命题的系统;若一个命题在集合中融贯,要么集合中其他命题的真保证该命题为真,要么该命题的真支撑来其他命题的真。(有点像闭包,完备性)
    • 黑格尔:真理是一个整体,而整体只不过是一个通过自身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本质。
    • 王东岳:逻辑三洽(自洽、他洽、续洽)

      • 自洽:理论内部不能有逻辑悖论。
      • 他洽:理论不能与其他理论冲突,否则其中一方必须修正。
      • 续洽:理论要与后来新的理论融贯,且能解释新理论。
    • 「融贯性」不是真理的检验标准,而是真理的 「构造要素」

    • 德威特《世界观》

      • 世界观是一个信念拼图,本质上就是真理融贯论。
      • 不存在孤立存在的信念,一个信念时刻与其他概念相连的;它又不是铁板一块,拼图的各部分是能被置换的。处于边缘的拼图被置换往往不影响整体图景。
  • 融贯论的问题

    • 奎因论题:一个对象,通过心智中的 “经验法庭“ 来为我们赋予真/伪裁决。当被裁决对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信念网络时,我们变得无能为力:因为信念永远关照整体,而求证能力只能局部证伪,真伪成为这个落差中一个居无定所的幽灵。
    • 融贯的理论不反映真实;真实也不一定融贯。
  • 真理实用论

    • 降低真理的标准:大体融贯且适用,即真理。
    • 消除主义真理观:不存在一个形而上的真。
    • 王东岳:先有 ,才有所谓的 ,知是对疑的 代偿;知的内涵不是求得主体的 ,而是维持主体的
    • 概括:合乎逻辑(大体融贯),普遍适用(基本符合)。
  • 现代人的紊乱

    • 践行着 实用主义 的真理观,但用 融贯论 的方式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却又误以为自己是一个真理 符合论 者。
    • 骨子里迷恋真理,观念上迷信盲从,行动中急功近利。

知识的错觉与半衰期

  • 「可靠主义」

    • 真理变成了「基于良好理由的可靠信念」。
    • 如果信念来自于亲知、严密的推理,那么它可靠;如果来自臆想、猜测、不靠谱的别人,那它不可靠。
    • 「科学认识论」:一个系统世界中的科研系统的信念更可靠
  • 「知识的错觉」

    • 行政系统输出制度和规则,科研系统生产知识,传媒/教育系统巴特们整块整块的塞进我们大脑,互联网再把更多信息撕成碎片裹成茧房。导致一种 「蜂巢思维」
    • 只是肤浅地理解了知识一部分,却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全部。
    • 我们普遍高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力,造成了「知识的错觉」
    • 《知识的错觉》

      • 「“知识的错觉” 乃是知识共同体的产物,人们本能地将自己内化的知识与外界获取的 ”知识的边界模糊化“ 了。」
      • 「正是因为知识边界被模糊的原因,让人无法分辨出知识到底是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还是别人的大脑里,这就会引我们以为自己了解的知识很多。」
      • 「我们生活在 “蜂巢思维” 中,严重依赖他人和环境来存储我们的知识,真正记在自己脑袋里的绝大部分知识都相当粗浅。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这种肤浅和粗鄙都心照不宣,因为其他人也不指望我们知道的更多,毕竟,他们的知识也渊博不到哪里去。由于认知劳动分化的存在,将掌握不同领域知识的责任分摊到整体社群中,我们尚能勉强度日。」
    • 所以,“可靠的信念” 都是系统投喂给我们的。

  • 「知识的半衰期」

    • 过往经验,物理学的半衰期是13年,每13年,一半学术著作被证伪或替代;经济学,9年;数学,9年。
    • 王东岳:「我们并不活着客观世界中,而是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通道里。」
    • 关于知识的知识,元知识,意义在于,我们能看见这个「通道」,对话语体系有认知,对集体心智有察觉。
    • 在「通道」中行走,也能意识到通道的存在。

知识类型论与文理模型

  • 「知识类型论」

    • 澄清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审视知识的分类。根据分类逻辑,可以梳理出知识的管辖范围,找到其有效性边界。
    • 哲学划分

      • 对象知识(概念)
      • 命题知识(关系)
      • 能力知识
      • 侧重澄清知识如何让我们认识世界。
    • 知识管理学

      • 内隐知识:程序性记忆
      • 外显知识:陈述性记忆
      • 侧重帮助我们有意识地管理知识。
    • 教育学

      • 事实性(对象知识知识)
      • 概念性(命题知识)
      • 程序性(内隐知识)
      • 元认知性(对自我认识的知识)
      • 侧重澄清“知识”与“学习”、“理解”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 狄尔泰二分法

      • 自然科学:理科,研究对象是自然的规律,规范性的。
      • 社会科学:文科,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事件,描述性的。
  • 伯勒尔-摩根框架

    • 人文社会学主要是基于三个假设发展出来的,分别是「本体论假设」、「认识论假设」和「人类本质假设」,
    • 「本体论假设」、「认识论假设」分为:主观/客观;「人类本质假设」分为:自由意志/宿命论。
    • 主观+自由:激进人文主义
    • 客观+自由:激进结构主义
    • 主观+宿命:解释主义
    • 客观+宿命:功能主义

关键学科与核心理论

  • 关键学科

    • 「数学」

      • 没有数学就不可能有严谨的长程推理,也不可能收敛出精确的数理模型来概括世界的规律
    • 「哲学」

      • 哲学则是唯一负有普遍反思责任的学科,永远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
    • 「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

      • 借由计算机的算力,为复杂对象建立模型成为可能,进而催生出了复杂性科学;
      • 把世界当作「整体」去理解,颠覆还原论范式。
      • 复杂性科学家布莱恩·阿瑟:西方科学四大基石:秩序感、基于数学方程、可预测性和均衡态,要求理论表达是有序且简洁的。
  • 核心理论

    • 多伊奇:知识,即好解释。
    • 四大理论,从底层重塑了人类知识系统的内核,颠覆了人类的认识方法论,它们分别是 「量子力学」、「进化论」、「波普尔的认识论」和包括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复杂性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在内的「计算理论」
    • 进化论和量子力学把世界还原成了动态的、非均衡的、不确定的、复杂状态,计算理论则让人类有机会理解这些状态,为其建模。
    • 复旦教授范勇鹏的演讲「如何理解政治制度」,是在用「系统论」处理政治课题。

回答三个问题

  • 1)什么是知识?它是如何产生的。

    • 知识是合乎逻辑且普遍适用的命题,它发端于经验,发展于理性,收敛于模型。
  • 2)知识有效性的边界在哪?

    • 知识有效性的边界受制于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泛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经验本身。
    • 确定的对象来带稳固的基石,推出一般的模型;变化的对象则导致的模型的多元、速朽,基于此,我们探讨了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的内在差异。
  • 3) 应该如何面对今天庞杂的知识系统

    • 面对庞杂的知识系统,一方面我们要警惕「知识的错觉」,不要在知识系统边缘的枝节末梢上逗留,要有关照整体的目光,觉察“通道”的存在。
    • 另一方面要找到照亮暗海的新星,借它们的亮,去你想去的地方。

元认知(Meta-Cognition)

三个问题

  • 什么是认知?
  • 认知如何运作?
  • 它以何种机理影响我们思维和语言?

「认知」观念史

  • 「元认知」定义

    • 对自身作为获知者的意识。即对认知过程的认知。

    x

  •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

    • 1) 广义: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心智运作。「在认知科学中,认知指各种 心智运作或心智结构。这种运作和结构大部分是 无意识的,包括:视觉加工、听觉加工、嗅觉加工、动觉加工、记忆、注意、情感、思维、语言等。 」
    • 2)狭义:有意识的概念结构运算。「在某些传统哲学中,认知常指 概念结构或命题结构 ,以及对它们进行的 规则运算。」
  • 认知科学三个结论

    • 1) 心智是「亲身性的」,思维和身体之间有强烈的关联。
    • 2)思维多半是「无意识的」,身体无意识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活动。
    • 3) 概念是「隐喻性的」,概念的基础是隐喻,隐喻的基础是身体经验。
  • 被说服的过程

    • 结论 只有在论证过程中、在与对立面的「整体关系」中,才能接受我们「经验裁判」的裁决,才能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一代认知学:离身心智

  • 笛卡尔的遗产

    • 心物二元论—— 精神和物质 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它们的本质分别是 思维和广延,物质当然也包括人的身体,所以身心也是二元的,心智、思维独立于身体。
    • 思维和数学一样,是一个 具有规范性的形式系统,所以思维本身是绝对精确的,我们可以透过它可以获得确切的知识。
  • 「形式系统」

    • 1) 初始符号,比如字母表
    • 2) 组合规则,规定那些符号序列适合公式
    • 3) 变换规则,规定公式之间如何变换
    • 4) 公理,作为系统推理的基础的公式
  • 假设人的思维是个形式系统,并认为思维的本质就是符号加工。

  • 和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逻辑运算的方式类似,人的 思维 过程也是对 心理表征符号 基于特定 规则 进行加工的过程。

第二代认知学:亲身心智

  • 莱布尼茨(还原论) vs 斯宾诺莎(整体论)

    • 莱布尼茨「单子论」和「神正论」:认为思维和广延的连续性只是一种错觉,万事万物是由无数个最小单位构成的,叫「单子」;上帝是超级单子,决定了每个单子运行的规律。
    • 斯宾诺莎则完全相反,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种无限实体,即「万物一系」。无限实体只有一个,万事万物都是其「属性」,包括精神属性和广延属性。
  • 亲身心智的假设

    • 达马西奥:从最基础的代谢活动,到最高级的自我感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切割。
    • 斯宾诺莎:「构成心灵的本质的最初成分,就是一个现实存在的身体观念」
    • 我们是 通过躯体来理解世界 的,身体为我们的心智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原始表征。

    x

人是隐喻动物

  • 基本单位「概念」

    • 概念是我们对世界划分的「范畴」,它的本质是「类」。
    • 原型范畴论:新概念必须基于老概念才能产生。
  • 认知进路

    • 现实 ——> 身体经验 ——> **意向图式** ——> 隐喻 ——> 范畴/概念/意义 ——> 语言
    • 意象图式 ≈ 反复出现的简单结构 ≈ 基础意象+基础关系
    • 意象图式是背景化的、无意识的 ,我们所有的认识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意象图式所蕴含的简单结构之上,这种结构为我们的思维、概念、语言的形成提供 最原初的规范 ,而这个过程,是通过 「隐喻」 来完成的。
  • 隐喻

    • 隐喻是一种认知本能。
    • 隐喻像是一阵隐秘的风,将「喻体」的结构卷入了「本体」;本体被喻体附身,变成了它的傀儡。
    • 我们觉得把 因果关系理解为「经验完形」 更好,要恰当理解因果关系就要将它视为其他组件的一个群集,这个群集形成一个完形,即一个整体——在人类看来,整体比组成它的部分更为基本。《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因此,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概念理论也叫「原型范畴论」。

三元归一

  • 首先应该假设心智是亲身的,身体主体与心智主体是同一的。
  • 其次,亲身心智所面对的,并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观者眼中观念世界,它是「心智的投影」。
  • 自亲身心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方式地影响了我们构建观念世界的方式;人是隐喻性的动物,我们基于「隐喻」构建了「分别心」和「因果观」,为世界划定了范畴、获得了概念,组织起了语言。
  • 「问题」产生。

    • 问题的源头是对亲身心智的不理解,对认知没有认知,而产生的内在冲突。在人与自我互动的场域,问题表现为一种 悖论,解决问题的行为本身导致问题。

    x

    • 与世界互动的我们必须获得两类生存资源,一类是物质资源,主要是食物(能量),另一种类是精神资源,主要是意义感。匮乏导致了目标的出现,所以在人与目标互动的场域中,问题表现为 落差
    •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们需要让观念世界尽可能匹配现实世界, 观念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模型,模型与客观世界的匹配度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意义上,问题的本质是 模型的欠拟合
  • 为了解决「问题」,认识「认知」,让模型拟合世界,我们需要「知识」。

  • 知识的本质是「好解释」。知识系统是庞杂的拼图,我们围绕着最核心部分将拼图构建完整。

认知 & 学习

学习的本质

  • 经典定义:学习的本质在于建立一种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 西蒙:学习是一个系统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长久的变化,使得系统能够更有成效的在下一次完成同类的工作。

认知科学

  • 心智计算理论

    • 心智是由一系列计算器官所组成的系统,认知过程就是系统对于所有 心理表征 进行加工和计算的结果。
    • 心理表征 指一切观念、意向、感受、情绪所对应的心理结构。
  • 认知系统

    • 图示

    cognition

    • 工作记忆

      • 图示

      working-memory

      • 残留下来的视觉形象或语音会进入情景缓冲区,形成一种暂时性印象。
    • 长时记忆

      • 陈述性记忆
      • 程序性记忆
    • 决定记忆力好坏

      • 流体智力 (工作记忆)

        • 中央系统对工作记忆的调度能力;
        • 智商:计算速度,推理能力和短时记忆力。
      • 晶体智力 (长时记忆)

        • 通过后天学习累积的陈述性知识所产生;
        • 知识智力:长时记忆中的优质的陈述性记忆,其核心是 概念
        • 概念

          • 关键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决定人的学能力。
        • 认知结构

          • 认知结构 中已有的 有关概念 决定能否习得新信息;意义学习 是通过新信息 与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 才得以发生。
          • 所谓 认知结构,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
          • 由学生 眼下能回想起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多元学习模型

  • 模型

    • 表征学习 (从刺激到符号)
    • 概念学习 (要素/从符号到类别)
    • 命题学习 (关系/概念间关系)
    • 理论 (结构/由命题组成)
  • 多元

    • 足够多的健壮/清晰/稳定的,由各类概念/命题和理论所构成的陈述性记忆,即晶体智力。
    • 都来自于 重要学科的重要结论

刻意练习

  • 把好概念放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动作,并且让长时记忆迅速调度到工作记忆中。
  • 原则

    • 1) 明确任务的输入输出
    • 2) 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 黄金圈法则

    • How -> What -> Why
    • 使用案例

    6w

    • 批判性思维:论题/论点/论据/事实/观念/立场
    • 系统性思维:要素/关系/功能/反馈回路

费曼:学习的底层原理

概念

  • 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一个概念,那就找一个小白,讲给 TA 听,TA 听明白了,代表你理解了这个概念。

四个步骤

x

  • 1) 确定主题(选择概念)
  • 2) 教给孩子

    • “说人话”:如果你没有透彻理解,就会躲在知识背后,用复杂的术语掩盖自身模糊的认知。
    • 保持简洁:孩子的注意力短暂,如果你不能在短的时间内抓住他的注意力,那么他会跑掉。
  • 3) 发现缺口

    • 如果卡壳,回到原始材料找原因;卡壳的地方就是你的知识缺口。
  • 4) 组织简化,讲故事

    • 将关于该主题的最重要的知识汇集在一起,用 简洁故事的形式 分享。
    • 如果卡壳了,回到 Step 2,继续学习和改进,直到能够流利以故事形式讲出来为止。

“费曼技巧”的本质

  • 「说人话的回馈学习法」
  • 组块化策略

    • 定义:个体利用存储于 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对进入短时记忆的新信息 加以组织,使之构成自己所 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信息单位 的策略。
    • 先化整为零,再组合成大的概念
    • 发明“术语”,创造mi
  • 概念同化

    • 定义: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以定义方式揭示出概念关键特征,获得概念理解。
    • 学习、认知的两种方式:第一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新概念,主要在0-5岁左右;第二是用旧的概念来阐述新的概念,以此来学习新的概念,这叫做“概念同化”

知识的诅咒

  • 一旦学会了某个信息,就以为别人也一样知道这个信息,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如果没有人给你反馈,自己是不会意识到的。
  • 布卢姆的知识维度: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和元认知的知识。
  • 知识的层次

    • 第一层、理解:隐形思维 显性
    • 第二层、重构:显性思维 结构
    • 第三层、呈现:结构思维 形象
  • 「知识的错觉」:与本概念异构同质。

学习方法之提问

  • 问题提对了,相当于解决了一半。
  • 提问题能力的提高,基于费曼技巧的灵活掌握。
  • 刨根问题、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可全面理解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内化于心,形成知识结构,而不停留在知识点的表面。
  • 费曼技巧是检验冒牌货的好方法。有时,冒牌货是对方;有时,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