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逻辑篇¶
终结哲学的逻辑学¶
逻辑的起点¶
-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 语言分析哲学,即 逻辑。
-
逻辑学概念
- 定义:逻辑学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学问。
- 关注思维中的 形式 从何而来?
-
三段论(演绎推理/形式逻辑)
- 大前提:人都会死
-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 同一律:a是a
- 矛盾律:a不是非a
- 排中律:a或者非a
-
逻辑方阵
- A(全称肯定命题)、E(全称否定命题)、I(特称肯定命题)、O(特称否定命题)四种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的图式。
-
罗素语言分析哲学
-
逻辑原子主义
- 所有复杂命题都由基本命题构成。
- 所有 简单命题,是 感觉材料 在人的 经验中 通过 逻辑形式 组成的 语言。
- 复杂命题 <-(组成)- 简单命题 <-(组成)- 原子事件
- 号称 “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
数理逻辑
- 认为语言的混乱来自于概念、关系的混乱。
- 《数学原理》发明了数理逻辑,试图澄清语言的混乱。
-
逻辑的极限¶
-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 “终结了一切哲学问题的逻辑主义。”
-
世界不是事物的总和,而是事实总和。
- 在经验的领域之内(即命题之内),逻辑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也是世界的界限;经验之外(超验),都是非逻辑的,不可说的(无意义)。
- 主体不属于世界,而是世界的界限。
-
赞同休谟之叉
- 因果律是我们有限理性中的主观联想。
- 归纳法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基础。
- 因果律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形式。
-
“图式说”
- 解决了罗素遗留的问题: “感觉材料” 如何转化为 “语言”;图式是连接经验世界和语言的纽带。
- 语言的命题系统,与世界事实的本体论系统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图式“ 可以贴切的反映这种关系。
- 认为日常语言不符合逻辑,语言遮蔽了思想,导致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乱说。
- 哲学的意义就是用逻辑分析方法去除语言的歧义和误用,寻找词和命题的精确的、客观的意义。
-
真值表
-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
“语言游戏说”
-
推翻了之前的语言图式说
- 图式说上存在逻辑悖论;
- 图式说的前提是:假设语言存在一般形式。
- 单个的概念有意义。
-
否认语言存在独立的、客观的意义,其意义取决于不同的使用场合,即 “语言游戏”。
- 语言的意义即其用法。
-
-
逻辑主义最大的问题是,试图用精确的逻辑来削平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用逻辑改造之后的世界,是一个光滑的冰面世界,站不住人。
-
在语言中显示自身的东西,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它。
- 我们无法从代码的层面,理解一行代码为什么写成这样,只能从图形交互界面的需求层面去解释。
- 图形交互界面 (底层)-> 高级语言 -> 机器语言(表层)
- 生活(底层) -> 语言 -> 哲学 -> 逻辑(表层)
- 人性 -> 商业
- 哲学(表层)是生活形式(底层)的产物。
- 底层原理 解释 表层现象,表层现象 描述/反映 底层原理。
- 不是形式创造了内容,而是内容创造了形式。
-
语言的暴政(抽象病)
- 人与生俱来的解释本能,让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说法。
- 人们是顶着误解一件事的冲动,去理解一件事。
- 持续的、过度的、超范围的使用语言,会带来语言的抽象病,造成思想的混乱,即语言的暴政。
- 哲学就是语言的暴政的终极表现形式。
-
哲学没有办法解释世界,哲学只能描述世界。
- 哲学是用语言来与我们着魔的理智进行战斗。哲学的意义在于治疗语言,清理形而上学带来的语言混乱。
- 语言同游戏一样,没有共同本质,只有“家族相似性”。
- 本质没有问题,对本质的执着造成问题;本质是人造的复杂,是思维语言逻辑的产物。
-
为什么觉得一幅画美?因为:
- 理解之中,逻辑之外。
- 它帮助我们逃离思维语言逻辑的逼迫。
- 思维和语言都追不上它。
- 贝多芬:不是我创造音乐,而是音乐经由我手来到人间;诗人:不是我创造诗歌,而是诗歌经由我说出它自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回到日常
- 后期维特根斯坦(寂静主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
我们不应该提出任何一种理论 (或主义)。我们必需去掉一切解释,而只用描述来代替它。
- 深知语言和逻辑的局限性,所以登楼撤梯。
-
逻辑学方法论¶
-
不能没有逻辑
-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 要拼命地、疯狂地、执着地、病态地 关注前提
- 所有地结果都来自前提,结果包含在前提里。
- 只追求结果,而不求原因,结果不会出现。
-
HOW
- 批判性思维:在输入里运用逻辑
- 结构性思维:在输出里运用逻辑
- 刻意练习:让逻辑成为自己的利剑
-
-
不能只有逻辑
- 技艺&心流
- 诗学/美学
逻辑学入门¶
逻辑:知识通往能力之桥¶
-
三把利剑
- 演绎、归纳、类比
-
三枚盾牌
- 前提谬误、支持性谬误、相干性谬误
-
一面镜子
演绎推理¶
- 亚里士多德之经典逻辑学:“推理就是 必然地得出”。
- 形式逻辑 = 演绎逻辑 + 基于演绎逻辑的数理逻辑
-
三段论
-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实质是 事物中的必然因果关系 在思维形式中的展示。
- 真值表/命题演算
-
形式(容器)与内容的关系演化
- 1)没有形式,只有内容。
- 2)形式服务于内容:提炼形式,规范内容的形态;
- 3)形式大于内容:三段论构建256种逻辑
- 4)形式脱离内容成为过剩理论
- 5)形式 + 科技,必然得出一部手机。
归纳推理¶
-
西蒙的知识树
- 知识的使命 ,就是从 所有的逻辑可能性总类 中选出一个 其经验可能性较为有限的子类,从而在描述可能性的 各变量 之间建立一定的功能 联系。
- 知识的最终目的 ,是确定过去和现在 已知事实 与 将来的事实 之间的 关系,从而由当前状况产生唯一一种 可能性。
- 有限理性理论(bonded rationality):人只有在一个封闭的有限变量系统中,才能够作出有效决策。
-
归纳的本质
- 基于对特殊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把 性质或关系 归结为 类型。
- 霍兰德职业模型
-
归纳法发展史
-
密尔归纳五法
- 求同法(定性)
- 求异法(定性)
- 求同求异共用法(定性)
- 剩余法(定性)
-
共变法(定量)
- 导致因果律被消除,身处一个统计学笼罩的世界。
-
皮尔逊相关性
- 存在一个 比因果关系更广泛的范畴,即 相关性 ;因果关系只是被囊括于其中的一个有限范畴。
- 因果关系,即相关系数为 1 或 -1
- 相关性和概率是自然语言,而因果律只是人的观念。
-
总结
- 归纳在经验材料中建立类型化的对象,识别了因果关系;
- 归纳强度越大,则对象越具体,关系越明确。
- 统计学通过样本来间接处理无限庞大且复杂的对象;样本特征即变量。
- 所有科学性知识,本质上是高强度的归纳和演绎的结果。
-
休谟之叉(人类知识分类)
- 事实知识(归纳综合而来)
- 证明知识(演绎分析而来)
- 证明知识基于事实知识
-
-
奎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 物理对象的神话在认识论上优于大多数其他神话之原因在于:它作为一个把 易于处理的结构 嵌入经验之流的手段,已证明 比其他神话更有效。
类比推理¶
-
What:触“类”旁通,不言而“喻”
-
心理内容(未知领) vs 物理实体(已知域)
- 关系类比(动词/介词)
- 属性类比(形容词)
- 结构类比(名词)
-
案例
- 时间 之于 流水
- 思想 之于 建筑
- 语言 之于 容器
- 爱情 之于 战争/艺术品
- 生活 之于 赌博
- 社会 之于 锻造炉
- 学习成长 之于 马拉松
- 潜意识 之于 冰山(弗洛伊德)
- 国家 之于 有机体(霍布斯)
- 我们在用与物理世界的视觉化交互方式来类比心理世界的认知行为,用围绕着物理实体和视觉系统的建立起来的概念 来处理 和心理认知能力有关的范畴。由于前者是鲜活的、具体且关系明确的,后者是抽象的、隐晦的、关系含糊的,用前者类比后者,从而使后者变得鲜活、具体、关系明确,是一波骚出天际的操作。
-
-
类比、隐喻的作用原理
- 福康涅的「概念整合理论」
- 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
- 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对象的共有特性,确保两者有结构上的映射关系;
- 融合空间:我们形成综合性的理解的地方。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侯世达《表象于本质:类比,思维之火于思维之源》
- 类比思维是 思考之源与思维之火,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推理手段。
- 人在思考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发现类比,类比乃是思维核心。
- 通过类比,将 两个心理实体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 视角,使我们更好 理解 新情况。
- 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类比来理解世界,但却 很少察觉。类比之所以难以察觉,是因为它在以一种 隐喻化的认知方式 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话语。
-
我们通过将 心理内容 类比/隐喻成 物理实体,来理解世界。
- 以 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经验,使得我们可以挑选出部分经验,并把它们当成一个统一种类中的离散实体或物质。
- 一旦我们能将经验看作实体,我就能 指称它们,将其归类、分组及量化,从而以此途径进行推理进行 推理。
- 结构隐喻(结构类比) 为我们 拓展其意义 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它让我们以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清晰界定的 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
-
-
王寅《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论
- 原型是范畴的 典型实例,其他成员是基于它们被感知到的 与原型相似而被纳入同一范畴的。
- 范畴以 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 家族相似性 不断的向外扩展;词义也有这样的特点,以 中心意义 为基础不断扩展形成一个 意义链,构成 语义网络。
- 原型范畴论有很强的解释力,我们 正是围绕这些原型,织出了每个人的信念之网。
-
越早出现在生命中的 原型,位置越居中,关联节点越多,对我们的控制和影响越大。
- 原生家庭与社会,对旧情境的理解迁移到有相似性的新情境中。
- 他人,即以自己为原型,类比出来的一个摹本。
-
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
- “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
- 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 “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的 “语言游戏” 观,以此来否定和消解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
- 开启了语言学从经典范畴论,到原型范畴论的转变。
-
小结
- 类比,既为思维提供无限发散的空间,又将我们锁死在以原型为中心的信念网络中。
-
处处是衔接与链条,松弛我们的大脑;各种结构和限制虽是束缚,却奇妙的解放我们的大脑。
-
侯世达
- 范畴的确在操纵我们,我们也受制于它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仅被囚禁在已知的牢笼里,而且是终身刑期。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扩大这个牢笼。事实上,无限的扩大。
- 只有已知的事物,才能让我们从已知中解脱。
逻辑之溯因与辩证¶
好辩的人¶
-
两个问题
- 1)为什么我们更擅长处理因果情境中的问题?
- 2)为什么我们在论辩环境中(尤其是在反驳一个命题)时,会表现出更强的理解能力?
-
好辩理论(Argumentative theory)
- 逻辑为论证而生。
- 人们意在谋划说服他人的论据,或是意在评估他人用来说服自己的论据时,会展现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
论点
- 人是因果动物,以生产和消费理由为生;
- 人是否定的化身,以制造和遮蔽悖论为继。
溯因¶
-
概念
-
「论证」
- 论证是一种推理形式,是根据已知判断来判断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过程。
-
「判断」
- 皮尔士:判断并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个结果,导致这个结果的理性活动,叫「试推」,也被译作「溯因」。
- 试推/溯因才是我们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一个判断是一个或是多个试推完成的结果。
-
-
溯因的基本形式
- 观察到了惊异的事实C;
- 如果A是真的,则C是理所当然的;
-
所以,有理由相信A是真的。
- 如果它让这个事实变得理所当然了,且你没有听过更好的说法,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
判断/断言/命题/推理/论证
- 「判断」 -> 落实到语言 ->「 断言」,即具有判断功能的命题。
- 「命题」,是整合了概念以及概念关系的语句单位。命题,组成能表征外部事态的「知识」:断言之网。
- 「推理」,指符合某些“规则”,从一个断言中推出另一个断言的过程。
- 大规模推理,称为「论证」。
- 事态-判断-断言,分属三个世界(物理-心理-符号),前面提到的「某些规则」,即「逻辑」,属于语言世界。
- 逻辑学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一套规范来保证我们语言的有效性,以此确保我们的思维的合理性,最终确保我们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
-
认知的三角循环
-
构成
- 演绎:一般推出特殊
- 归纳:由特殊推出一般
- 溯因:从结果推出「可能的原因」
-
皮尔士《最佳说明推理与溯因推理》
- ”溯因推理是形成一个说明性假说的过程。它是唯一的引导新思想产生的逻辑操作;归纳只能进行评价;演绎只能从纯假说中推断出必然推论。演绎证明某事肯定是;归纳说明某事实际是有效的;溯因仅仅表明某事可能是。“
- “对它的唯一辩护是从它的建议中能够演绎地得出一个预言,这个预言能被归纳检验;并且,如果我们要完全认识和理解现象,必须通过溯因才能达到。“
-
成员作用
- 归纳。归纳本质上是对「观察」的报告行为。
- 溯因。想要回答「为什么」,就必须进行溯因推理。你必须创建一个「假设」作为可能的原因。
- 演绎。演绎推理确保我们的推出是必然的和连贯的。
-
溯因推理模式
归纳观察 -> 溯因假设 -> 演绎推出 -> 归纳观察(循环)
- 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IBE),是科学发现的基本模式。
-
-
结论
- 总的来说,一旦我们用语言来溯因,论证就出现了,生产和消费理由的游戏也就开始了,在逻辑规则的保证下,我们持续创造着关于这个世界的好解释。
否定的融贯¶
-
知识是“融贯”的
-
塞拉斯《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
- “经验知识,和及其复杂的延伸(科学)一样,是理性的,不是因为它有一个基础,而是因为它是一项自我调整的事业,能让任何断言处于危险之中,尽管不是同时让全部断言如此。”
-
命题/断言之真
- 一个命题的有效性取决于它与整个命题网络的关系,我们利用这种整体的融贯性,来克服孤立观察和有限理性导致的局部的易谬性。
- 我们之所以能肯定一个断言,为其赋予“真”之属性,是因为它「相对」令人信服地否定了很多其他与之竞争的断言,并且尚未被下一个“更真”的断言否定。
-
人类所谓的真理
- 人类所谓的真理,本质上是被融贯地限定着和约束着的断言集合,在尚未到来的否定性中,它们获得了暂时的肯定性。
- 所有的能否定的都被否定了,剩余的那个,就是暂时的“真理”。所谓的「真」,是一种暂时的「不假」。
- 黑格尔:“概念的无限否定性”(restless negativity of the concept)
- 暂时的肯定性,是通过无限延迟的否定来“中介地”达成的。
-
-
重言式悖论
Q -> A -> Q -> Q -> QA(自我循环)
-
贝特森《心灵与自然》
- “解释就是建构一个重言式,并且尽最大可能地确保其中联结的有效性,以使它对你而言是不言自明的。”
- “当然这一重言式永远不会令人完全满意,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还会发现什么……你可以建立更加复杂的重言式。”
- “但你仍然被限制在如果(if)(溯因-假设)的条件范围内,不是受资料限制,而是受 你 的限制。”
-
「解释」永远需要「解释」来解释,而「最佳解释」用一个无懈可击的重言式——最佳解释就是最佳解释——强行终止了这个无穷退后。
- 揭示了「以语言符号为运思材料的理性思维」的内在悖论性。
否定性推演¶
-
「空无」与「差异」
- 理性思维最基本要素是什么?「概念」和「关系」
- 最基本的概念,是 “空无”;最基本的关系,是 “差异”。
- 「苹果是苹果」重言式,非法操作。
- 苹果和其他任何概念一样,必须在属种差异中才能被指称,它自身是一个有待被填的「空」。
- 我们透过空无和否定,来建构万物秩序。
-
「是」与「非否」
- 「是」,这创建同一性的系词,其内涵是「非否」。
- 概念内涵取决于它与其他概念的差异;贝特森曾判定,信息本质上就是 造成差异的差异。
- 概念,作为一个语言符号,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它才能以一种悖论方式去「是」。
-
“创世魔法”:否定词
-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 ”概念纯粹是表示差异的,不能根据其内容从正面确定它们,只能根据它们与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从正面确定它们。它们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别的东西。“
-
赵汀阳
- 否定词就是第一个哲学词汇,是一种“创世魔法”。
- ”那个超越了「是」的词汇就是「不」,准确地说,是一个否定词。否定词正是信号系统变为语言的临界点,自从发明了否定词,人类符号系统就告别了信号,变成了语言。“
- “……否定词所发动的语言革命就是第二个创世事件,是人对自然世界的再度创世。”
-
-
符号化思维机制的BUG
- 概念在否定和差异中生成,却在 肯定和同一中使用 。
- 这意味着一切肯定和同一必须来自对否定和差异的承认,以及对这种承认的“ 忘却 ”。
-
「忘却」和系统性「自欺」
-
拉康
- 「自我的基本功能就是系统性地拒绝承认现实」;当所有人都患了同样的病,便奇迹般地获得了“互为健康”的“正常生活”。
- 当人人都说「我就是我」「苹果就是苹果」「真理就是真理」的时候,我们便在广泛的相互确认中完成了系统性的自欺。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 “真理是所有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饮, 而因为每个参加豪饮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 所以整个的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种透明和简单的静止。”
-
-
结论
- 「人是否定的化身,以制造和遮蔽悖论为继」。
- 某种意义上,所谓「推理」、「论证」和「推论」,不过是一个巨大理由之网中促成一些暂时凝定的「是」,用一种局部必然脆弱、整体大致牢靠的结构,在悖论土壤上建起一座理性的宫殿。
辩证(dialectic)¶
-
Why
- 辩证逻辑的起作用的原理,因为辩证法暗合理性思维的底层运作机制,所以能通过揭示BUG来克服BUG,能矛盾地处理矛盾。
-
黑格尔辩证法与「辩证逆转」
- “绝对精神”:思存一体(自然现象),主客同一(精神现象)。
- 认为辩证不只是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甚至还是世界本身的内在规律。
- 强调 正反合 、对立统一、强调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等。
- 辩证法要求我们 「把认识中的障碍转化为我们之所以能认识的条件」 ;
- 把 BUG 理解为系统运行的必要机制,把矛盾理解为事物必要的存在条件,把空无理解为存在的基础,把否定理解为肯定的前提。
- 换言之,正是因为这些障碍,我们才能认识,因为有这些悖论,我们才能言说。这就是所谓的「辩证逆转」(dialectical reversal)。
-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 “「综合」与反题完全一致,唯一的差异是视角的某种变化;唯一的差异是转折,借助这一转折,片刻之前被视为障碍和妨碍的事物,片刻之后被证明是积极的条件。”
-
辩证逆转与 BUG 驱动
-
拉康的 「对象a」
- 最基本最原初的概念,「空无」。
-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 “对象a是一个纯粹的空无,却充当着欲望的对象和成因……是令我们欲望动起来的因素,它是一种赋予我们欲望连贯性的形式框架。”
-
拉康:主体总是欲望着他人的欲望
- 欲望总是对欲望的欲望,就像解释总是对解释的解释一样,是一种不断甩掉所指对象的纯符号运动,有类似的悖论内核作为驱动。
- 欲望的连贯性框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排队现象”如出一辙,因为他人想要,所以我也想要,队伍越长,欲望越盛,这是个增强回路。
- 排在最前的那个人,那个所有人欲望的焦点,那个导致一切欲望产生的原因,他身前其实空无一物,而且他什么都「不想要」,他是 否定的化身。
-
齐泽克:欲望是对欲望的抵制和否定
- 对欲望的抵制和否定,为何反而会导致欲望产生?
- 「要」也是一种「不要不要」,你这也不要那也不要,说明你有一个特别想要,但注定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它寄生于无数傀儡,但总是会遁逃,它就是纯粹的否定和空无,是欲望的对象和成因。
- 止息欲望已经成了欲望的一部分,形成自我指涉的循环。
-
齐泽克:《How to Read Lacan》
- “当我们面对欲望的对象时,更多的满足是通过围绕着它(指对象 a)来跳舞而得到的,却不是径直地走向它。”
-
对象a 是「淫荡」的
- 解释了我们为什么那么“下贱”
-
赵淳《齐泽克精神分析文论》
- 对象a就像一个任性的荡妇,从不将自己的要求直接说出来——她说对我们的建议说 ‘不!',但我们从来不敢肯定这个 ‘不!’是否意味着双重的 ‘是!'”
- ——永远也不满意主体的迎合,因此主体便永远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
-
BUG 即机制
- 正因为什么都「不是」,才能以一种悖论方式去「是」。
- 辩证逆转思维,把BUG理解成机制。
- 我们不断地给出理由,生成断言消费断言,无限逼近真理,实际上只是围绕着一个永远不可触及的真实世界在跳舞;我们追问意义,追问意义背后的意义,发现没有意义,发现没有意义也是意义。
-
-
递归与我思
- 「自我指涉的循环」,即数学里的「递归」,指是 一种回到自身并决定自身的循环运动。
-
许煜《递归与偶然》
- “递归不仅是机械的重复;它以回归自身并决定自身的循环运动为特征。“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螺旋形,它的每一个环形运动都部分地由上一个环形运动决定,之前运动的影响依然作为观念和效果延续着。”
- 递归要从哪里开始?寻找开始就是寻找第一因。而在循环中,开始只是时间性的,却不一定是原因。原因是循环的全体。第一推动或自身不动的推动者不会从外部介入,原因是内在的。
- ……在认识主体的问题上,我思本身便是一个循环,它与实践理性和审美判断类似。因此,实际上没有开始,正如没有基础,每个原初的基础都是无基础的基础或深渊, 每个开始都是另一个开始的结束。
- 递归既是 结构性的,也是 操作性(operational)的,存在与生成之间的对立通过它被扬弃。 扬弃保留了对立的命题(正题和反题),也将它们合并进第三个命题中(合题)。
- 亚里士多德没能理解递归问题,因此他批评柏拉图,认为既然我们思考的过程中有停顿,灵魂就不能是个循环运动。(why?)
-
反思
- 反思可以被定义为「直接在自身处循环的递归性」。反思就是一种通过回到自身来设定自身的精神现象,因此才具有了一种无基础的自足性。
- “只有通过自指,才能使 绝对他异性中的纯粹自我 认识正当化……自指暗含着差异,以及认识与差异的同一性。”(皮雷斯《现象学作为对绝对的自我指涉的确证》)
-
纯粹否定的辩证法
- 阿多诺:负负得正的辩证法是庸俗的、不纯粹的。
- 齐泽克《延迟的否定》:“从「反题」向「合题」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外在的否定转向「绝对」(自我-指涉)(self-referring)否定的过程。....这种从外在否定向“绝对”否定的转变意味着客体无须再被否定、被摧毁、被取消,因为它自身已经是肯定性的存在了,否定性已经存在其中:「被符号化」的客体让“匮乏”得以显现,它是「匮乏的化身」。”
-
总结前文
- 1)起初是一片虚空,不可思,不可议。
- 2)精神从虚空中出发,在无限差异中返回自身来设定自身,在绝对他异性中的获得了一个悖论性纯粹自我认知。
- 3)这个说法巧妙地避开了精神的从何处来,是什么创造了精神的诘问,这种诘问带预设了“时间”与“因果”的绝对合法性,但它们只是精神认识对象的框架,而非精神产生的条件,精神是一种在自身处循环的递归运动,它自己创造自己。
- 4)因为那个「他异性的纯粹自我」,绝对虚空就被「错认」成了一种绝对的肯定性,我们创造了一系列非法的悖论,使这种「错认」变得融贯,开始了系统的自欺——当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方式错认彼此,一种奇异的“确认”便完成了,这种确认是由符号材料来中介确保的,因此是想象性的。
- 4)人类的知识、欲望、意义乃至自我认知中的绵延生机,皆生发于此,其间种种抵牾,同样来自于此。但无论如何,经由一系列差错、悖论、自欺、忘却,「不是」悖论地成为了「是」。
- 5)原本不可思议的世界变得可以思,可以议。
-
立足悖论中的辩证之道
- 「辩证法是立足于差异、否定与矛盾运思模式」。
-
「辩证倒置」重新看世界
- 真正的神秘,不是世界如何存在,而是世界居然存在(维特根斯坦语);正因为它是正常的,所以它恰恰是不可思议的。
- 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究竟是什么给予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所形成的那种新的批判视角?可以说,这便是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偶然发生和运行失误的事件,即经济危机带给马克思的「强烈的视差」。”
-
人与人之间隔着遥远的「辩证距离」,如莫比乌斯环;后者(精英)会在一个反转的世界里,不断地生产富有启发性的理由,以供前者(普通人)消费。
-
「操作」溯因法和辩证法
- 溯因一种试推,面对一个惊异,创建一个假设来消除这个惊异;
- 而辩证是一种返回和倒置,不仅是返回我们曾经推出的假设,更返回那个最初使惊异之为惊异的“基本常识”——那些被所有人忽视的前提。
- 然后,颠覆这个“基本”,在倒置的常识之上,重新试推(如:悖论是一种必然,世界基于差异,人本该贫穷,我居然能说话);
- 如此去思考,世界将为之一反,“颠覆性”的“常识”将蜂拥而至。
回到论点¶
- 人是因果动物,以生产和消费理由为生;人亦是否定的化身,以制造和遮蔽悖论为继。
- 表面上,因果与理由容不下否定和悖论,那会让语言游戏崩盘;本质里, 否定与悖论却是因果与理由产生的条件 ,正因如此,这个 游戏永远不会停止,它是个怪圈循环 。
- 这个循环中,人类能把握的 对象 越来越丰富,不仅能思考世界,还能思考自我,甚至能思考思考本身;能把握的 关系 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能解释,还能解释解释本身,不仅能否定,还能否定否定,不仅把握矛盾,还能矛盾地把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