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

概念

  • 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分层

  • 7、表象、具体问题

    • 日常所见、所感
  • 6、经验、知识

    • 知识碎片、专业领域技能
  • 5、方法论

    • 社交、投资理念、工作原则、做事方法
  • 4、系统原理

    • 理性与经验:演绎、归纳、类比,多元思维模型
  • 3、人生观

    • 生存之意义:使命、愿景、品德
  • 2、价值观

    • 什么重要:终身成长、复利
  • 1、世界观

    • 对世界基本认知的观念拼图(亚里士多德):递弱代偿、复杂性、不确定性、非联系性、随机性、虚拟/现实

概念:元认识

概念

  •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即反思能力。
  • 对认知的认知,对认知活动的觉知:对认知的知识 + 对认知的调节
  • 四个象限

    •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2、知道自己不知道
    • 3、知道自己知道
    • 4、不知道自己知道
  • 元认知处于第2、3象限。

元认知 vs 认知

  • 认知的发展先于元认知,元认知调控认知。

场景

  • 对学习有用
  • 对成长有用
  • 对反思有用
  • 有利于专注

概念:思维定势

概念

  • 一种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 “定向趋势”。
  •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表现形式

  • 因果倒置

    • 不理解本质,把现象当作原因去解释。
  • 满足于普通解

    • 短、平、快地理解,饮鸩止渴。
  • 依赖框架

    • 通过依照框架整理信息获得满足感,以为自己思考了、理解了;而停止追问。
    • 框架通过简化、抽象来辅助我们思考现象;框架只是为了便于观察,而非自动得出结论的工具。
    • 切记:不要让框架成为你的观点,不要嫁给框架!
  • 思考止于关键词

    • 一味追逐关键词,容易让自己产生已经理解了的错觉。
    • 较关键词本身,「探索的时间」、「思考的过程」更有用。
  • 执着于初步假设

    • 倾向于局限于最早期的假设中。
    • 需要:随着时间、新的信息输入而进化。
    • 人的行为模式:假设 -> 行动 -> 结果,结果与假设不一致。

      • 有人不接纳结果,止步于此。
      • 有人修正假设(反思),继续向前。
  • 忘记思考的初衷

    • 陷入为了分析而分析的误区,忘记分析之目的。
  • 偏重过程

    • 误把 「执行程序」 当作自己的思考:思考执行的流程、逻辑,而忽略了思考执行的意义。
  • 失去独立思维

    • 依赖他人的想法、观点
  • 先入为主

    • 先听进去的观点、概念、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
    • 遇到不同意见,不容易接收。
    • 也即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概念:思维转换

思维转换概念

  • 思维转换,就是突破「思维定势」的困局,改变理解这个世界方式。

思维转换方式

  • 黄金圈思维

    • 从 What(是什么)
    • 到 How(怎么做)
    • 再到 Why(为什么)
  • 棱镜追问法

    • 日常问题 -> 直接答案 -> 追溯答案的因果链源头:
    • 最上层:经验技巧
    • 第二层:方法流程
    • 第三层:学科原理
    • 第四层:哲学视角
  • 深度思考

    •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 「深度思考」会不断的追问题的源头,而方法论(如SWOT、MECE法则,容易导致”依赖框架“,忽略目的)只是铺助思考的工具,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效率,最终还需要逻辑推理去找到最终的答案。
    • 爱因斯坦:“如果给我1个小时去解一道题目,我会用55分钟去思考,只要思考正确,那么5分钟足够给出答案。”
    •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曾将思维模式分为三种: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结构思维。
  • 概率思维

    • 概率思维是一种数学思维,源自于概率论,他能帮助你,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做大概率对的事情。
    • 概率思维:要有足够大的整体样本,否则也没有意义。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和幸存者偏差。
    • 区分:物理概率 vs 主观概率
  • 凡有问题,必有结构

    • 用基本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借助思维方式打通跨领域知识。
    • 用结构化思考构建系统骨架,寻找问题相似性,串联跨界知识。
  • 保持头脑开发

    • 接受新的信息 -> 接纳不同观点 -> 接纳否定最初假设的结果
    • 避免执着于「初步假设」:在观测结果与最初假设不一致的情况下,先接受事实,基于事实修正假设,反思当初产生初步假设的原因,进一步修正做出假设的方式,不断进化。
  • 换位思考

    • 站在对方立场思考,找到「双赢」方案
  • 审辨思维

    • 区分讨论问题是「事实」还是「观点」:如果是事实,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是观点,那没有讨论的必要。
    •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马克·奥勒留《沉思录》
  • 框架思维

    • 掌握「足够多的思维转化模式」,对于任何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跨学科的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更好应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概念:注意力

注意力概念

  •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少数)而离开其余对象。
  • 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
  • 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
  •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

重要性: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

  • 金钱之重要:因为难得,所以被认为重要。
  • 时间之重要:时间有限,而金钱无上限。
  • 注意力

    • 无论如何花时间,必先投入注意力,才能实现目标;
    • 任何成功,需要持续而专注的投入注意力。
    • 注意力是能让人有所产出的唯一资源。

概念:价值观

价值观概念

  •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
  •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行为决策的支点或参考系。
  • 价值观是一种信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 价值观不同:指人们有不同的价值重点的价值评判体系。

价值观不是什么

  • 价值观不是「态度」

    • 价值观是抽象理想;
    • 「态度」是对具象问题的喜欢及不喜欢的评估。
  • 价值观不是「特征」

    • 「特征」是想法、感觉及行为连续性的表现形式;
    • 价值观一个关于目标的信念。
  • 价值观不是「规范」

    • 「规范」贯穿于所有情境、场景中,约束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模式;
    • 价值观跨越所有情境。
  • 价值观不是「需要」

    • 「需要」与生理活动有关;
    • 价值观通过提供社会认可的行为,来满足清晰的「需要」。

施瓦茨的基本价值观

x

  • 成长型价值观

    • 自我导向
    • 普遍主义
    • 仁爱
    • 成就
    • 激励
    • 特点:开放的、鼓励生长的;越满足,越看重。
  • 保护型价值观

    • 享乐主义
    • 权力
    • 安全
    • 顺从
    • 传统
    • 特点:封闭的、被动的;越缺少,越看重。
  • 结果对比:幸福、健康、人际成就

    • 成长型价值观 -> 促进
    • 保护型价值观 -> 阻碍

概念:选择

什么是选择?

  •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定义:选择是一种需要意愿和目的参与的自愿行为。
  • 亚里士多德:选择的根源在于欲望,以及对结果有所预见的推理。

为什么离不开选择?

  • 《选择: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人类是一种被选择塑造的动物。选择已经塑造了人类的身体,成为一种生理本能。
  • 选择欲,是人类最底层的本能,就跟求生欲一样。对「选择权」的感知,是人类积极行事的根本。

什么决定了选择?

  • 价值观决定了选择。
  • 价值观: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最重要?
  • 比如: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否利于自身成长,是重要选择时的核心判断标准。

十种重要选择

  • 选择哪种教育体系?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 vs 追求解决方法的主动学习
  • 选择哪种投资?财富、人脉、亲情、成长。
  • 选择哪种人生态度?积极主动 vs 消极被动。

概念:长期

长期主义与短期主义

  • 长期主义:是一种做事的万法就是做件有价值的事,一直做,等待时间的回报。
  • 短期主义:是指人们很溶易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期最佳和益,时间贴现可以很好的解释。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成长」为核心价值观的人,遵循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的认知

  • 长期主义不是理念,而是方法。

    • 比如炒股的人,股价下跌舍不得抛,又看不到未来,容易自称「价值投资者」或「长期主义」。
    • 「长期主义」似乎变成了在绝望中痛苦坚持的代名词。然而,我们都知道,在错误的地方坚持,只能换来更大的错误。
    • 「长期主义」并非是对自己当前困境的合理化解释;而必须是一种方法,才能有价值。
  • 长期比短期的确定性要高得多。

    • 比如对于经济学家,长期比短期好判断。
    • 坚持在认知上正向累积,一定会比现在更有洞见。
  • 长期主义不是坚持什么长期不变,而是判断什么长期不变值得坚持。

    • 比如亚马逊长期价值观:客户体验至上;催生出:更低价格、低成本结构、规模效应、巨大流量。
  • 长期主义不是盯住远方,而是做好当下。

    • 比如英国自行车教练戴夫·布雷斯福德提出 「边际增益理论」:「把自行车有关的而节拆解,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都改进1%,汇总起来之后,整体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 与直觉相反,这种改进不是渐进式的而是跳跃式的。跳跃式的改变,是长期主义者的最大红利。
  • 长期主义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

  • 真要想做成一件事或达成一件目标,我们只需要集中所有资源做一件事情。

    • 面对任何目标,我们都不能高估自己的资源。把所有资源放在一件事上,才能有一点点胜算。
  • 长期主义其实指的是,你眼下正在集中资源做的那件事,一旦做成可以为下一件事创造有利条件。

  • 长期主义相关的世界观。

    • 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 战略性亏损。

模型:复利

复利公式

  • F = P * (i + 1)^n
  • F: 终值,未来收益
  • P:现值,当下状态
  • i:利率
  • n:期数

复利曲线

x

复利本质

  • 因果链:事件A 导致 事件B。
  • 增强回路:A 增强导致 B 增强,B 增强又导致 A 增强。

知识增长本质

  • 1、 确保学习新知识速度快于旧知识失效速度
  • 2、 不能停止新知识学习

认知升级本质

  • 1、找到认知高地:经典著作、混沌大学等
  • 2、保持开放,重复消化新认知

内容传播本质

  • 图文内容平台、音视频内容平台
  • 点击、转发、分享

人脉资源本质

  • 人脉悖论:是指一个人的社交圈子越大,与其有真正互动的人可能越少。
  • 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与自己兴趣爱好、价值观相似的人建立深入的关系,而这些人通常只占社交圈子的一小部分。因此:
  • 1、 聚焦核心人脉
  • 2、建立深度联系
  • 3、价值观匹配
  • 4、主动维护联系
  • 5、持续学习

习惯养成的本质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是知识(做什么)、技能(如何做)及愿望(想做)的交叉点。
  • 习惯发生的频次更重要。

模型:成长圈

什么是成长圈

  • 关注圈:最外层,关注的问题。
  • 影响圈:中间层,可被掌控的事物。
  • 能力圈:最内层,比80%的人更擅长更有知识。

成长圈的作用

  • 重新分配 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
  • 无法成为领域专家的原因:一是无法合理分配注意力,二是不愿意发展「能力圈」。

成长圈核心:能力圈

  • 查理芒格:无法界定边界的能力,无法成为真正的能力。
  • 在能力圈内做重大决策。
  • 为别人的能力圈买单,同时出售自己的能力圈。
  • 成长,是为了形成能力圈,然后在能力圈中做事。

原则:积极主动

成长三阶段

  • 依赖期:缺少依赖对象就无法完成自身的任务
  • 独立期:一个人或事物不需要任何外部支持,可以独自存在或运转
  • 互赖期:彼此之间的行为和决策会相互影响。需要相互合作,协调行动,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更好的效果。

积极主动概念

  • 人的终极自由: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始终有选择的自由。
  • 积极主动: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力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 要在影响圈和能力圈内积极主动,不要在关注圈内耗费过多注意力。

积极主动三层次

  • 经验层:环境、行为/行动。
  • 创造层:能力
  • 态度层:价值观、角色、愿景

原则:以终为始

什么是以终为始

  • 无论如何,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

如何以终为始

  • 给自己策划一次葬礼。
  • 两次创作:“终”,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始”,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

场景

  • 内容创作:输出驱动输入

    • 收集、整理知识
    • 提取、整合知识
    • 形象化、表达知识
  • 开发布会

    • 想象自己在发布会上演讲的样子
    • 能力离你想象的那个状态还差多远
    • 将能力分解,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制定计划开始实施。

原则:要事第一

事件管理矩阵

  • 紧急重要四象限
  • 1、主动干掉一切P「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 2、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 3、把 65%~80% 的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
  • 4、把「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

要素

  • 一、明确价值观
  • 二、完善原则:原则由价值生发
  • 三、坚持原则:勇敢说不
  • 四、融贯一致:个人理想与使命、角色、计划
  • 五、平衡、变通
  • 六、以人为本
  • 七、责任型授权

    • 指令型授权:明确告知怎么做,关注过程。
    • 责任型授权:关注最终结果。
  • 八、付诸实践

模型:黄金思维圈

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 内:Why
  • 种:How
  • 外:What

怎么用黄金圈

  • 从内向外思考
  • 从本质出发,去解决一系列表象问题

模型:黑天鹅

什么是黑天鹅

  • 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Event)是指那些极度罕见、具有极端影响力、以及无法预测的事件。
  • 有如下特性:
  • 1)稀缺、史无前例(Rarity);
  • 2)影响很极端(Extreme Impact);
  • 3)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为什么无法察觉黑天鹅事件

  • 心理机制障碍

    • 叙述谬误

      • 叙证谬误:人类大脑为了理解和记住一系列事实,会给这些事实强行加上因果关系。
      • 看上去这些事实条理分明、环环相扣,实际上这种因果关系不存在。
      • 由于叙述缪误,教科书上的历史比真实历史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 经过层层的事后解释,教科书上的历史变得络清晰、趋势明确。但真实的历史过程根本不是这样,而是随机的、跳跃的、断崖式的,充满了混乱和不确定性。
      • 历史本质上是由一系列不确定性的、重大事件驱动的结果,这些事件即黑天鹅。
      • 这些事件对当时所有人来说,完全无法想象、不可预料。而且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事件发生的结果,做出严重错误预判。
      • 比如一战爆发,欧洲人估计战争只会持续几周;二战爆发,法国人相信希特勒只是暂时的敌人,战争不会持续太久。
      • 但奇怪的是,当我们回顾这些历史事件,会觉得它们完全可以解释、预测,甚至必然会发生。事件发生后,无数专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各个学科给出了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发现原来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如此明显,所有事件都可以归因于一些具体原因,事先有无数的征兆预示了事件的发生,前任看不见只是出于它们的无知,我们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必然不会再犯前人的错误。
      • 黑天鹅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事前不可预测、不可理喻,但由于存在叙述谬误,事后看起来却是可预测、可理解的。
      • 我们往往高估自己能力,大大低估黑天鹅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 叙述谬误也可以理解为「过度解释」。

        • 人类就是一台强大的自动解释机,不停给各种现象寻找原因,通过因果关系,大脑能对信息简化、分类,从而能处理海量信息。但问题在于,信息越简化、越有条理,我们越看不见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的理解也就越偏离事实的真相。
        • 过度解释并不能让我的真的理解事实本身,而只是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理解事实的错觉而已。
        • 这种错觉会被另为一种心理机制加强,叫做「证实谬误」。
    • 证实谬误

      • 证实买谬误:我们一旦在头脑中产生了一种认知、一种假想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下意识地去寻找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事例,而自动忽略掉些反面例子。
      • 随着收集到的正面例证越多,我们会越来越盲目自信。
      • 聪明火鸡的故事

        • 罗素:一个火鸡在谨慎观察一千天后,进行归纳推理、严格论证得出结论:火鸡享有被按时喂食的、不可剥夺之权利。直到感恩节前夕,也就是它证据最多、最自信的时候,被主人宰杀。
        • 火鸡至死不明白,为什么前一千天的经验,都预测不出第一千零一天的事件。它犯了两个错:
        • 叙证谬误:对主人喂食目的作出了错误解译。
        • 证实谬误:通过不断积累正面证据来印证自己的错吴判断,看不到反面证据存在的可能性。
    • 幸存者偏差

      • 大量干扰信息让大脑形成初步错误假设后,然后再接收到反常信息时,大脑本应该根据后续信息,修正错误假设。但实际上由于惰性或习惯,大脑反应恰恰相反,留下支持预设观点的信息,忽略与预设不相符的信息。
      • 因此人们知道的新闻细节、小道消息越多,往往对事实的判断越不靠谱。
      • 大多数时候反面证据不好找,因为不幸遭遇了反面例证的人,更容易消失在历史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这也被叫做「沉默的证据」。
      • 如果无视「沉默的证据」就会陷入「幸存者偏差」。
      • 提倡正确的认知方法

        • 不是要证实,而是要证伪。
        • 卡尔·波普尔:是否具备「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第一指标。
        • 证伪,是指一旦我们在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假设或判断,我们就要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反面证据,用反面证据去挑战、反驳这个假设。然后提出一个新的假设再继续证伪,从而不断接近真相。
    • 总结

      • 叙述谬误(副现象)、证实谬误(噪声)及幸存者偏差等多重因素会严重误导我们的认知,让我们高估自己的知识,低估世界的不确定性。
      • 我们就看不到真实的历史过程是由一系列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所驱动的,历史发展是随机的、跳跃的、断崖式的,而且是不可预测的。
  • 认知方法障碍

    • 黑天鹅与掷骰子

      •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以为面临的全部风险来自于掷骰子,而不是黑天鹅。
      • 掷骰子的既率是已知的,黑天调的概率是未知的。
    • 平均斯坦:不确定性、正态分布(钟型)

      • 特点:偏离平均值越远,越不可能出现。
      • 属于钟型分布:工程师、医生
    • 极端斯坦:黑天鹅、杠铃型分布

      • 特点:概率离平均值很远的数据,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意味着 某个单一样本会对整体结果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 属于杠铃型分布:明星、运动员、艺术家
      • 财富分配服从极端斯坦,赢者通吃。

如何避免黑天鹅

  • 重要建议

    • 人类不要迷之自信,不要妄图预测。
    • **休谟:“从过去推不出未来,从已知推不出未知。” **
  • 保持冗余

    • 比如人有两只眼睛,两片肺。
  • 「杠铃式」投资策略

    • 在保证大部分资金安全的时,用少量资金去赌黑天调事件的发生。

模型:反脆弱

什么是反脆弱

  • 塔勒布《反脆弱:从无序和不确定中获益》:所有事物都可以归为三类:
  • 脆弱类:喜欢安宁的环境,遭遇黑天鹅事件会被摧毁。
  • 强韧类:不在意环境,环境变化不会引起自己改变。
  • 反脆弱类:从混乱中成长,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反脆弱系统的底层逻辑

  • 黑天鹅

    • 相关概念:不可预测(随机性、不确定性),叙述谬误(副现象),证实谬误(噪声),幸存者偏差
    • 「叙述谬误」表现为错误地将相关性解释为因果关系,进而将伴随因果关系出现的现象视为该事件的原因,该现象即「副现象」。
    • 启示: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并准备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事件,以韧性和适应性来应对不确定性。
  • 非线性

    • 非线性性(Nonlinearity):当一个系统受到扰动时,响应不是线性的,即扰动和响应之间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
    • 相关概念:不对称性、波动性、凸性(反脆弱性)、凹性(脆弱性)
    • 不对称性(Asymmetry):在一个非线性系统中,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对等,即正面的收益或损失可能比负面的收益或损失更大。
    • 凸性(Convexity):在一个非线性系统中,正面的影响可能比负面的影响更大,该系统有反脆弱性。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凸性,即寻找那些具有对称风险 - 回报比的机会。

    x

    • 凹性(Concavity):指在一个非线性系统中,负面的影响可能比正面的影响更大,该系统具有脆弱性。

    x

    • 启示:我们需要意识到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性质,避免仅仅基于线性假设来做出决策。
  • 可选择性

    • 可选择性(Optionality):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选项可以提高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 相关概念:选择权(= 不对称性+ 理性)
    • 启示: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留更多的选择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 医源性损伤

    • 医源性损伤(Iatrogenics):在医学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被隐藏和或具有延迟效应的损害。而这种损害超过了医疗带给自身的收益。
    • 相关概念:委托代理问题、干预主义
    • 委托代理问题:患者委托医生代理其健康管理和治疗,但医生和患者的利益存在冲突,导致医生不会为患者最大化效用。
    • 干预主义:是指通过控制和调整预测和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来改善系统的表现和结果,并避免系统的崩溃和失控。然而,过于频繁和过度的干预和调整,反而可能会破坏系统的抗压能力,使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 启示:我们需要谨慎地评估和管理我们的行动,尤其是在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以避免因意外后果导致的负面影响。
  • 过度反应

    • 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对于不确定事件的反应可能过度或者不足,而做出错误决策。
    • 相关概念:保持冗余

如何利用反脆弱性

  • 斯多葛主义

    • 总是设想最坏的情形假设:一切已被命运夺走,自己该怎么办,怎样仍然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 具有纯粹的强韧性,不因命运而脆弱。
  • 降低脆弱性

    • 减法策略:基于不对称性,减少系统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
  • 增强反脆弱性

    • 杠铃策略:摒弃模棱两可的中间线路策略,形成「有利的不对称性」,即凸型曲线。
  • 理性、主动试错

    • 炼金石策略:想办法增加正面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
    • 倍勒布的投资策略: 1.认定股市一定会因为某个黑天鹅事件而崩盘:2.坚特买入价格很低的认沽权证(流血策略); 3.等待黑天鹅事件的发生。